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权威发布  > 正文

《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例行会实录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 2024-06-24 16:37

444455867.jpg

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菏泽市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解读《菏泽市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

 敬请关注。

1634716955_副本.jpg

政策吹风会开始

86908000.jpg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今年,我市印发了《菏泽市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内简称《实施意见》),为全面介绍《意见》相关内容,我们召开本场政策例行吹风会,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调研员孟祥成先生;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杜春霞女士,市发展改革委工程师段连佳先生,共同为大家解读《实施意见》,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政策吹风会的有:省驻菏新闻机构、市各媒体和新闻网站的记者朋友。


dsfsdfsdf

主持人

首先,请孟祥成主任介绍《实施意见》整体内容。

332660207.jpg

孟祥成

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为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调研,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文件和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在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一、总体要求

一是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全会精神,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园区功能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数字赋能升级等重大工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二是主要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集群集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拓展创新链,提升生态链。坚持绿色低碳。推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式,强化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工艺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出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杀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完善资源要素共享机制,打造一流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工作目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左右,到202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左右,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00家;到2027年,达到400家左右。产业生态更加优化。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过1000亿元的集群1个,过100亿元的集群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00家和1000家;到2027年,分别达到700家和1200家。

二、重点产业

一是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与装备等,着力完善提升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省最优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27年,达到1200亿元以上。

二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的新模式,提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机电设备制造基地。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到2027年,达到350亿元左右。

三是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到2025年,装机规模达到700万千瓦以上;到2027年,达到800万千瓦。

四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电磁新材料、纤维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10亿元以上;到2027年,力争达到360亿元。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大数据、信息服务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到2027年,力争达到150亿元。

六是节能环保产业。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到2025年,高耗能行业节能标准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七是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医养健康服务业、创意创新服务业、精品文化旅游业、现代金融保险业等,到2025年,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8%左右;到2027年,达到60%左右。

三、重大工程

一是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强链、建链、补链、延链,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的优良产业生态。

二是园区功能提升工程。完善提升现代医药港、东明新材料产业园和成武机电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承载功能,重点抓好交通通信、供电供热和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金融保险、科技咨询和商贸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抓好精细管理、一体运作和高效服务等“软件”设施建设。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打造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加强密切合作,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塑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四是数字赋能升级工程。打通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以数据供应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构建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推进机制。协调各级各部门工作力量,研究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与本意见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相衔接的实施方案。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加强土地、能耗等要素全市统筹和对接,重点支持“零排放”园区建设。健全领导包保、定期调度、观摩评比等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施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和周期滚动。同时,每年引进一批投资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三是抓好督导考核。构建评估、督查、考核闭环工作链条,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检查,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对推动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区和市直部门予以表彰或表扬,对推进不力、工作落后的县区和市直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dsfsdfsdf

主持人

感谢孟主任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dsfsdfsdf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介绍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的领域以及总体目标。

493185680_副本.jpg

段连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研究确定了发展目标。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左右,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2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二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新型实验室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左右,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00家;到2027年,达到400家左右。三是产业生态更加优化。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过1000亿元的集群1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过100亿元的集群5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兴服务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00家和1000家;到2027年,分别达到700家和1200家。

dsfsdfsdf

dsfsdfsdf

齐鲁晚报记者

刚才发布的《实施意见》中有对生物医药的详细布局和规划,能否介绍一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

254899907.jpg

杜春霞

近年来,菏泽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核心产业,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结合菏泽实际,研究确定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原则、重点任务和阶段目标等,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与装备等产业,着力完善提升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省最优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到202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达到133家,产值达到869.1亿元、增长11.5%。二是强化科学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我市倾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一港四园、多点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创新实施“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全产业链互促发展。高新区以步长制药、睿鹰制药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中成药、制剂等产业;定陶区以山东赛托、山东二叶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甾体药物、抗生素药物和医疗器械等产业;鄄城县依托睿鹰产业园、明康原料药等企业,持续推进原料药、制剂药一体化发展;郓城县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区、原料药生产区、生命科技产业区3个产业聚集区和1个医疗辅料包装产业园区。同时,单县、东明县、曹县、成武县多点开花,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高起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生物医药创新平台达到1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2家,院士工作站2家。四是强化龙头带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坚持聚点成链、聚链成群,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式发展,着力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到2023年底,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4家,实现营业收入429亿元,其中龙头骨干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9.8亿元,占69.9%;生物医药类省市级集群领军企业达到7家,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1.78亿元;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获得国家、省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个数分别达到33、8、4家。五是强化项目支撑,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抓手,大力推进重点项目谋划、争取、招引、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强化要素保障,一批高质量医药项目签约落地、建成投产。2013年以来,全市共推动建设生物医药类省市重点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1600多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新增产值2000亿元以上,强力支撑了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dsfsdfsdf

中国山东网记者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和省都进行了部署,请问我市是怎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段连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1〕15号),深入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我市2011年出台了《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菏政发〔2011〕18号),谋定了我市“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机电制造”等产业发展方向,确保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2021年国家和省分别出台了“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4年1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保障措施,一是健全推进机制,协调各部门研究制订政策措施,精准绘制“产业生态图谱”,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强化项目支撑,认真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土地、能耗等要素全市统筹和对接,健全领导包保、定期调度、观摩评比等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每年引进一批投资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三是抓好督导考核,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检查,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好激励约束作用。


dsfsdfsdf

主持人

今天的记者提问就进行到这里。感谢孟主任和几位发布人对我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介绍和对记者提问的解答。《实施意见》的出台对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对今天发布会的内容进行充分准确的报道和全面深入地解读,促进《实施意见》更好贯彻执行,加快我市新动能培育发展。

本场政策例行吹风会到此结束。


(图片摄影:吴松林) 

责任编辑:
张坤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